- · 《中国社区医师》栏目设[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收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征稿要[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刊物宗[06/30]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中的路径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通过对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现状的了解,比较得出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运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的路径介入原有模式,并对社会
通过对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现状的了解,比较得出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运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的路径介入原有模式,并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困难之处提供对策和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公报数据,截止2018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 万人,占总人口的17.9%。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由人口红利期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产生的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的长期战略任务。互助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模式、以房养老模式等新型养老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其中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众多城市推广并取得成效。因而探讨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及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具有实际意义。
一、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互助养老的路径
通过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具体分析从而完善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
(一)个案工作法:应用其中个案面谈、引领性的技巧、影响性技巧、支持性技巧了解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后续服务工作;利用设计的半结构性访谈提纲,在所施行的社区进行个案调查,对志愿者是否有志愿者常到社区服务,有30%认为经常有,可见针对性个案工作展开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协调,使志愿活动有序展开,为有特殊情况,如独居、儿女远离、身体情况差、经济能力低的老人提供个性化方案。进行个案工作时,也要注重个人隐私,在访问中大多数人关注这一情况。
(二)小组工作法: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在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中,通过基层社区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协助,根据老年人之间的共同属性,社区分别建立了四个小组,包括以缓解老年人和社会逐渐脱节造成的抑郁治疗小组;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改变他们对健康、生命的传统看法,促进老年人积极生活的教育小组;根据社区老年人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特性而成立成长小组,帮助老年人了解、认识自己,促进老年人生活态度、习惯等的正向改变。
(三)社区工作法: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工作法介入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是基于社区的总体养老情况出发,协助整个社区居民养老的一种工作方法。居民在社区养老必定离不开社区工作,社区制定规范的管理条例,并拥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及充足的支撑资金,对社区养老做好宏观管理,可规范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运行并促进其发展。另外,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组织老人参与娱乐活动,举办好邻里互助活动,宣传养老新形式,对社区养好做好微观管理,可提高居民对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接受度。
二、社会工作介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体制不健全,内部系统尚不成熟
通过和该社区负责人交谈,了解到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初期,对社区内老人的情况了解不太多,对所采取的工作方法了解不充分。社会工作者面临着工作内容增多,提供新的服务增加工作压力,需要协调工作中的其他内容,长期的绩效奖励和激励不配套,也缺乏外部的监督。在开展工作中,社区居民的理解程度不同,长期维持这一制度,需要更完整的信息录入和后续内容情况跟进。
(二)难以获得长期资金运营保障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退化,所需要的支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包括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服务,还要求更加专业化的精细化的文化娱乐、精神慰籍等。而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所提供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公益基金,并且随着老年化的日益严重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政府用于社会互助养老的社会工作支持资金链只能满足经济困难老年人的需求,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所需要的精神慰籍、日间照料就显得不足。由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互助养老所获得的资金来源单一且相对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受传统居家养老影响对新模式认同感较低
我国传统养老方式多为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受此影响我国居民对于社会互助养老模式的接受度较低。根据300 份随机调查的数据显示,52.3%的居民倾向于居家养老,30.3%的居民倾向于机构养老,17.4%的居民倾向于社区互助养老。经过调查人员对社会互助养老模式进行解释,在未来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方式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需求的情况下,仅有59.3%的居民表示能够接受这种新型养老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qikandaodu/2020/122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