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社区音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元,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做好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工作是构建

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元,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做好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社区音乐文化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

社会心理是指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自发形成的人们的社会性知觉、情绪、愿望、需要、兴趣、时尚等的总和,它具有原始性、群体性、易变性和无意识性的特征,它与文学艺术活动具有互动的作用。社区音乐在我国当代的艺术文化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它与社会心理具有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心理及其变化影响了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某种社会心理。其中,社会心理对社区音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一)社会心理具有易变性特征

在短时间内,由于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一种潮流的变化、一种情境的转换,社会心理也就跟着转变。社会心理的易变与转换,促使群体欣赏音乐作品的趣味也跟着变化和转换。人们普遍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如果许多人在某些方面的喜好和选择变了,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其他人唯恐自己落后,也要赶时髦、追求变化。艺术文化活动也是如此,社会心理的易变性与社区音乐的易变性形成了正相关关系。例如改革开放前,综观整个中国,社区音乐的类型包括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音乐、民歌等,那时中国的社会形态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形态,西方文化未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是审美选择的基础,既然那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的审美风尚,社区音乐也就在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下进行着各种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普遍追求大众文化的社会心理的泛滥,通俗音乐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追求感官刺激与享受成为平民音乐文化的主流。由于人们希望摆脱因高消费、快节奏、强竞争引起的紧张压抑的心情,通俗音乐正好充当了缓压剂,因此,通俗音乐越来越占据社区音乐的审美场域,是对当下人们生存现实和社会心理的反映。

(二)在社会的同一时期,常常是多个社会群体并存

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心理,与此相应也会有多种审美趣味并存的现象,同时,并存的审美趣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而这些冲突实际上是几种社会心理冲突的外化结果。比如属于文化精英阶层、有较高文化修养的音乐家们深信真正的音乐艺术应该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了最严格的专业训练,或者说在磨练出“懂音乐的耳朵”之后才能领略到音乐的真谛。而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流行音乐则以反美学的姿态解构古典的音乐审美观,遵循的是模式化而非典型化。依赖于技术手段和商业运作机制的流行音乐,从大众的宠物逐渐成为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霸主,在今天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占据着最大的空间,它是现代商品社会的产物,体现出了人们在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制约下的审美选择。不容忽视的是,占主流地位的流行音乐文化还不时侵占、挤压音乐大师守护的高雅音乐的“地盘”,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不同社会心理冲突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中国有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不但要面对沉重的生存压力,还要面对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他们脱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秩序,但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还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对于这样的群体,数百里、数千里之外还有一个让他们割舍不下的家,这个家有他们的宗族观念、生活习惯、生产资料和父母妻儿。由于社会身份与职业身份的矛盾造成了自我归属感的弱化和身份的焦虑,这一现象如果得不到正确化解,将难免引起心理郁结,甚至仇视心态。音乐有着调适心理的效能,这种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对音乐的欣赏中,更体现在音乐的生产过程中。

总的说来,一方面,社会心理对社区音乐的影响和作用是显著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区音乐;另一方面,群体欣赏的社区音乐对社会心理也会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通常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当某类社区音乐的审美价值与某一种社会心理相适应时,那么这类社区音乐就会强化这种社会心理;当某种社区音乐的艺术趣味与某种社会心理不适应,而这类社区音乐又占据主流地位的时候,这种社会心理就会或多或少得到削弱。所以,音乐作为一种带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属性的事物,它是社会与生俱来的精神产品,必然会在人类的局域性社会组织——社区中存在,并以其强烈的精神感召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qikandaodu/2021/0317/1133.html



上一篇: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记西安市俏妈妈艺术团
下一篇:第五区舞台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 | 中国社区医师编辑部| 中国社区医师版面费 | 中国社区医师论文发表 | 中国社区医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