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夜访农家听民声水城县以朵街道住武社区易地扶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在我们家除了小女儿还在上学,其他人都在家门口就业,这日子比住在山里舒坦多了。”搬出大山,从观望到尝试,罗光会一家已尝到了甜头。 夜访农家现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

“现在我们家除了小女儿还在上学,其他人都在家门口就业,这日子比住在山里舒坦多了。”搬出大山,从观望到尝试,罗光会一家已尝到了甜头。

夜访农家现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谌晗 摄)

凉都的夜,月色冷如银。

车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进入水城县,不足一小时便抵达以朵街道住武社区。晚8点,银白色的月光已洒满住武社区幢幢新房,空气中飘散着饭菜的香味。

不出山,希望看不到

停车打量,住武社区32栋楼房内,半窗灯火半窗月,共同把黑夜点亮。原以为这亮起的灯火里有罗光会一家,却没想到,敲门三回无人应。

“现在有点忙,我马上回来。”接到社区干部电话,罗光会把水果摊交给妻子打理,自己火急火燎赶回家。寒暄几句,罗光会就给我们聊起了以前的老屋。

罗光会老屋在水城县都格镇龙井村的山坳里,离镇上10公里。屋子是父辈修的瓦房,罗光会兄弟4家十几口人,一直挤在一起住。“平时风大了点,都怕把房子吹塌了。”

就这样一个窘迫的家,罗光会生活了39年,两个女儿都在此出生。家里有几亩薄田,常年只能种点苞谷、马铃薯,就算丰收也维持不了一家生计,更不用说供女儿读书了。

早年,罗光会和妻子曾到福建打工,七八年的时间,苦于没有技能,干的多是力气活。“我干过工地,也进过服装厂、制鞋厂,但刨除开支,一年剩不下几个钱。”

老母亲早已年过古稀,小女儿又到了上学的年纪,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压在肩头,回家成了必然选择。

回来后,他再度拾起锄头,农闲时也出去打零工补贴家用。生活似乎没了希望和寄托。

搬出来,打拼新生活

去年初,罗光会所在的寨子整寨搬迁,村里面动员他搬出去,还带他们一家去看了位于水城县城郊的安置房:80平方米,三室一厅,水电光纤配套,楼下还有花坛、健身设施。

不花一分钱,就能搬进敞亮的楼房,不想让下一代走自己老路的罗光会当场就动了心,“搬进城里的楼房,子女读书就方便了。”可转眼又犯愁:搬去后干啥?

虽然对生计依然担忧,去年5月,罗光会咬咬牙,还是举家搬到了住武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干啥,总有办法的。”他这样宽慰妻子,也勉励自己,“人不会被憋死的。”

搬出来的头几个月,夫妻俩暂时在周边打零工。随着社区7000余人陆续搬迁入住,给人打了半辈子工的夫妻俩看到了商机。“我们这儿人多,卖水果的摊子少。”

两人一合计,去年8月在家门口支起了一个水果摊,主要卖水果,也顺便卖散装称重零食。社区为了规范经营,在安置点为小本创业的他们免费划出一块专门区域经营水果生意。

“这会儿是我们生意正好的时候呢。”罗光会一边招呼我们吃茶几上的葡萄,一边聊水果摊的生意。“平均两三天就得去水果批发市场进一次货,一次进千把块钱的。”

每天早上8点出摊,晚上9点多收摊,不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四处奔波的罗光会在家门口定了心,而更让他倍感安心的不仅仅是日益红火的生意。“我老婆在社区做保洁员,每个月也有1000元收入。每天干完活,就过来帮忙。”罗光会说,妻子能干上公益性岗位,多亏了政府的一户一人就业政策。

好事不止这一桩。

罗光会专科毕业的大女儿,今年3月通过招聘,来到街道办工作。

“她怎么没在家?”记者问,“他们工作忙。做父母的要理解,更要支持。”罗光会答道。“现在我们家除了小女儿还在上学,其他人都在家门口就业,这日子比住在山里舒坦多了。”

搬出大山,从观望到尝试,罗光会一家已尝到了甜头。

街道办和社区工作人员晚上在罗光会(中)家走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谌晗 摄)

有奔头,日子更红火

平日里,罗光会照看摊点生意,妻子手持扫帚清洁社区卫生,女儿在办公室内忙碌。即使身在同一社区,3人却少有同桌吃饭的闲暇。

一家三口,不同的职业,同样的早出晚归,他们有着共同的奔头——“把日子越过越好!”朴素的心愿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邻近社区的以朵农贸市场开工了,利用近来卖水果攒下的积蓄,罗光会盘算着新的搬迁:“我们一家住进了不飘雨漏风的房子,水果摊也得不飘风漏雨才行。”

谈笑之中,不知不觉时针已指向晚上10点。往日的心酸、今日的欣喜及来日的期盼,罗光会一一表露无遗。采访结束,罗光会接到妻子“可以收摊了”的电话,同我们一道走出了家门。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qikandaodu/2021/0328/1251.html



上一篇:基于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为视角的社区
下一篇:社区生鲜超市发展策略选择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 | 中国社区医师编辑部| 中国社区医师版面费 | 中国社区医师论文发表 | 中国社区医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