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社区医师》栏目设[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收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征稿要[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刊物宗[06/30]
夜访农家听民声水城县以朵街道住武社区易地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现在我们家除了小女儿还在上学,其他人都在家门口就业,这日子比住在山里舒坦多了。”搬出大山,从观望到尝试,罗光会一家已尝到了甜头。 夜访农家现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
“现在我们家除了小女儿还在上学,其他人都在家门口就业,这日子比住在山里舒坦多了。”搬出大山,从观望到尝试,罗光会一家已尝到了甜头。
夜访农家现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谌晗 摄)
凉都的夜,月色冷如银。
车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进入水城县,不足一小时便抵达以朵街道住武社区。晚8点,银白色的月光已洒满住武社区幢幢新房,空气中飘散着饭菜的香味。
不出山,希望看不到
停车打量,住武社区32栋楼房内,半窗灯火半窗月,共同把黑夜点亮。原以为这亮起的灯火里有罗光会一家,却没想到,敲门三回无人应。
“现在有点忙,我马上回来。”接到社区干部电话,罗光会把水果摊交给妻子打理,自己火急火燎赶回家。寒暄几句,罗光会就给我们聊起了以前的老屋。
罗光会老屋在水城县都格镇龙井村的山坳里,离镇上10公里。屋子是父辈修的瓦房,罗光会兄弟4家十几口人,一直挤在一起住。“平时风大了点,都怕把房子吹塌了。”
就这样一个窘迫的家,罗光会生活了39年,两个女儿都在此出生。家里有几亩薄田,常年只能种点苞谷、马铃薯,就算丰收也维持不了一家生计,更不用说供女儿读书了。
早年,罗光会和妻子曾到福建打工,七八年的时间,苦于没有技能,干的多是力气活。“我干过工地,也进过服装厂、制鞋厂,但刨除开支,一年剩不下几个钱。”
老母亲早已年过古稀,小女儿又到了上学的年纪,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压在肩头,回家成了必然选择。
回来后,他再度拾起锄头,农闲时也出去打零工补贴家用。生活似乎没了希望和寄托。
搬出来,打拼新生活
去年初,罗光会所在的寨子整寨搬迁,村里面动员他搬出去,还带他们一家去看了位于水城县城郊的安置房:80平方米,三室一厅,水电光纤配套,楼下还有花坛、健身设施。
不花一分钱,就能搬进敞亮的楼房,不想让下一代走自己老路的罗光会当场就动了心,“搬进城里的楼房,子女读书就方便了。”可转眼又犯愁:搬去后干啥?
虽然对生计依然担忧,去年5月,罗光会咬咬牙,还是举家搬到了住武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干啥,总有办法的。”他这样宽慰妻子,也勉励自己,“人不会被憋死的。”
搬出来的头几个月,夫妻俩暂时在周边打零工。随着社区7000余人陆续搬迁入住,给人打了半辈子工的夫妻俩看到了商机。“我们这儿人多,卖水果的摊子少。”
两人一合计,去年8月在家门口支起了一个水果摊,主要卖水果,也顺便卖散装称重零食。社区为了规范经营,在安置点为小本创业的他们免费划出一块专门区域经营水果生意。
“这会儿是我们生意正好的时候呢。”罗光会一边招呼我们吃茶几上的葡萄,一边聊水果摊的生意。“平均两三天就得去水果批发市场进一次货,一次进千把块钱的。”
每天早上8点出摊,晚上9点多收摊,不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四处奔波的罗光会在家门口定了心,而更让他倍感安心的不仅仅是日益红火的生意。“我老婆在社区做保洁员,每个月也有1000元收入。每天干完活,就过来帮忙。”罗光会说,妻子能干上公益性岗位,多亏了政府的一户一人就业政策。
好事不止这一桩。
罗光会专科毕业的大女儿,今年3月通过招聘,来到街道办工作。
“她怎么没在家?”记者问,“他们工作忙。做父母的要理解,更要支持。”罗光会答道。“现在我们家除了小女儿还在上学,其他人都在家门口就业,这日子比住在山里舒坦多了。”
搬出大山,从观望到尝试,罗光会一家已尝到了甜头。
街道办和社区工作人员晚上在罗光会(中)家走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谌晗 摄)
有奔头,日子更红火
平日里,罗光会照看摊点生意,妻子手持扫帚清洁社区卫生,女儿在办公室内忙碌。即使身在同一社区,3人却少有同桌吃饭的闲暇。
一家三口,不同的职业,同样的早出晚归,他们有着共同的奔头——“把日子越过越好!”朴素的心愿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邻近社区的以朵农贸市场开工了,利用近来卖水果攒下的积蓄,罗光会盘算着新的搬迁:“我们一家住进了不飘雨漏风的房子,水果摊也得不飘风漏雨才行。”
谈笑之中,不知不觉时针已指向晚上10点。往日的心酸、今日的欣喜及来日的期盼,罗光会一一表露无遗。采访结束,罗光会接到妻子“可以收摊了”的电话,同我们一道走出了家门。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qikandaodu/2021/0328/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