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社区医师》栏目设[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收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征稿要[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刊物宗[06/30]
罗林:让邻家好医生触手可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杭商传媒记者姚 兰/文 李 靖/摄 编辑:何影丹 对医疗领域有所关注的杭商传媒读者也许会发现,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家庭医生”这个词在近两年的舆论场中持续保持着热度,
杭商传媒记者姚 兰/文 李 靖/摄
编辑:何影丹
对医疗领域有所关注的杭商传媒读者也许会发现,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家庭医生”这个词在近两年的舆论场中持续保持着热度,已成为城市社区基层医疗领域的高频词。
在中国中大型城市里,随着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公众需求的提升和媒体层面的普及,家庭医生从纸面逐步走进现实。然而,紧张的医疗资源使得家庭医生依旧处于大众的眺望之中。
如何让家庭医生来到我们身边,变得触手可及?这成了邻家好医创始人兼CEO罗林这些年持续思考的问题以及为之专注奋斗的事业。
罗林,85后社区医疗领域创业者。五年医学院生涯,十年医疗领域耕耘,行业内的多年经验积累,正在通过一条无形的脐带,向他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在关键时刻给出启示,指引他走好脚下的征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话题要从基层医疗界的信任问题说起。
长期观察中国医疗制度的罗林发现,中国的医疗是典型的倒三角形结构,顶端强,基层弱。大型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患者寥寥。该局面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疗的信任不足。问题怎么解决?罗林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台湾。
据罗林观察,在台湾,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熟悉的家庭医生。一个人平时生了病,自然而然地去找他的家庭医生,小病直接解决,大的问题开转诊单,去家庭医生推荐的大医院专科,找最对口的医生。
长此以往,医患之间形成了亦邻亦友的熟人关系,医生对患者本人乃至全家人患者的身体状况也了若指掌。
难怪罗林的一个台湾朋友告诉他,尽管平时生活在美国和中国大陆,倘若身体上遇到不是特别急的问题,他还是愿意等到过年的时候,回台湾找他的家庭医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接连考察了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医生模式后,罗林得出了结论:这些国家和地区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中国人历来注重感情共鸣和连接,除了过硬的医疗技术外,通过邻里间的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信任是医患之间的重要纽带。在这种模式下,不仅患者将得到足够的关照,医者也将得到足够的尊重。
如同习武者被打通关窍,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让扎根医疗领域多年的罗林找到了新的发力点,他要做的就是借鉴华人文化圈里的家庭医生模式中医患信任的结构,为中国的新中产打造值得信任的家庭医生模式--邻家好医的新型社区诊所。
新型诊所最佳实践
自2017年7月第一家社区诊所“六号大街诊所”登陆杭州以来,邻家好医在浙江省范围内快速布局了16家新型社区诊所,还有10家诊所整装待发。
邻家好医,顾名思义,就是家门口的好医生。
邻家好医的诊所就建在小区边上,对于社区的居民来说触手可及。2017年,邻家好医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超过8万人次的医疗服务,2018年这个数字则提升到20万人次。2019年,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为了实现最大的医疗价值,罗林在诊所的选址上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现阶段想服务的主要是新杭州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大多居住在医疗资源配置尚不成熟的近郊区,邻家好医的诊所能够在这里展现更大的价值。”
每家邻家好医诊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城市新中产家庭健康的守门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们承担的不仅仅是接诊看病的功能,还为周边居民及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系列科普讲座和健康义诊,更有注重培养下一代健康意识和亲子互动的“小医生”活动。这些活动既为社区群众送去健康关怀,也营造了360度的社区健康环境。
位于杭州钱塘新区的“六号大街诊所”是邻家好医诊所里的典型代表,这座以儿科为特色的家庭诊所分为上下两层楼,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罗林选择了摩拜单车和马蜂窝的设计团队来完成这家诊所的室内设计,装修色调主要为蓝色和黄色,蓝色澄澈明净,令人安宁;黄色清新明快,使人愉悦。地面上散落着大象座椅、小木马、小玩具,墙面则贴满了小宝宝喜欢的动物画像。“我们想尽最大可能来消除儿童就医的心理门槛,让医疗过程变得温暖。”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zonghexinwen/2020/102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