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社区医师》栏目设[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收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征稿要[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刊物宗[06/30]
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举行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光明日报讯(记者饶翔) “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甚至变革,文学在今天并非无力,恰是更被需要。好的文学唤起共同的人性,唤醒情感与智慧,使人心超越偏见和误解,得以贴近。
光明日报讯(记者饶翔)“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甚至变革,文学在今天并非无力,恰是更被需要。好的文学唤起共同的人性,唤醒情感与智慧,使人心超越偏见和误解,得以贴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上表达了这一观点。在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法国驻华使馆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
开幕式后是对谈环节,在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的主持下,中国作家苏童、梁鸿、徐则臣与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玛丽·达里厄塞克、圣地亚戈·阿米戈雷纳视频连线,围绕“文学的所见与未见”主题展开对话。
在苏童看来,作家对于外部世界的描述呈现开放状态。“有野心的作家想要建立一条隧道,一头是已知的所见,一头通向未见。”同时他认为,所见与未见的另一层意思指向“命名”:“有些作家还会对所见事物重新进行命名。作家的重要作用就是命名。”
说到文学之所见,马库斯·马尔特说:“文学已经看见或发现了很多东西。”但每个作家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以自己的创作方式尝试在文学“神坛”上添砖加瓦。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释,文学没有固定的答案和声音。”梁鸿从阅读感受的角度谈及自己对“所见与未见”的理解,她感到,“我们总在试图寻找某种规律或一种解释,但文学总是告诉我们还有另一种解释或很多种解释,这是文学试图通达的未见之光辉。”
“从《荷马史诗》开始,各国文学宝库中已经对几乎所有题材都进行了挖掘。比如中国的诗人李白、杜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将人类的酸甜苦辣写入作品。”玛丽·达里厄塞克谈到了自己在疫情中的遭遇,她认为,正是这种经历,会铸造出作家。
徐则臣认为,能把不同作家最终区别开的,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这也使交流有了必要和可能。谈到主题,圣地亚戈·阿米戈雷纳首先想到的是“文学已经见到了所有的事,但它所未见的也是所有的事”。
在论坛尾声,胡邦胜总结说,中法两国都是具有深厚文学传统和哲学素养的伟大国家,两国作家深入交流,对于世界文明互鉴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需要增进交流,相互尊重,增加理解。“今天我们算是网友见面,我们期待疫情尽快结束,中法作家朋友能够早日在线下见面,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北京。”
据悉,中法文学论坛创办于2009年,已在北京、巴黎举办过4届,中法两国30多位作家先后参与论坛活动,论坛已成为中法文学界最高规格的机制性交流平台。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6日?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zonghexinwen/2021/0426/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