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社区医师》栏目设[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收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征稿要[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刊物宗[06/30]
从三甲医院来到社区医院,杭州这位女医生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姚乐燕,1980年代出生,是杭州市西湖区钱江晚报小时卫生站和文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上周,家住杭州西区的杨叔在小时新闻客户端的小时健康站群发了感谢信,称赞姚
姚乐燕,1980年代出生,是杭州市西湖区钱江晚报小时卫生站和文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上周,家住杭州西区的杨叔在小时新闻客户端的小时健康站群发了感谢信,称赞姚医生救了自己。
这是什么社区医生?我们在门诊随访了姚乐燕。知道她曾在三级医院工作,记者不禁好奇地问她:“在社区医院看诊和在大医院看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她想了想说:“大概,咨询就到这里了,比较接地气。”
这里,病人和她的关系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那种相互熟悉的感觉,有点像邻居和朋友。而有时候,怎么治疗,开什么药,这种熟悉其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是来门诊看奶奶的,跟她小声说。
姚乐妍的门诊8点开始,12点左右结束。一天早上,她看到了 35 个病人。期间,她没有喝水,也没有上厕所,但一点也不累。她说话干净利落,声音清脆而柔和。来这里就诊的病人,百分之九十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开药,或者在接受各种基础检查、体检、咨询体检结果。
“姚医生,你从北京回来了吗?” 10点多,60多岁的刘叔一进诊所就热情地打招呼。这是今天早上问她的第五位病人。
前几天,姚乐妍去北京参加比赛,发到朋友圈。这些患者都是她的微信好友。
“我回来了。” ” 姚乐妍笑道:“你这次是来开降压药的吗?”开药的时候,刘叔问她比赛怎么样了,姚乐妍笑着回答,像是邻里的几句话。
把药开了,姚乐妍问叔叔:“阿姨也要去体检了,我今天要预约吗?” ” 刘叔愣了下:“你不告诉我,我都忘记了,等会儿再问她。”
下一个进来的是80多岁的程奶奶。她又瘦又小,眉头紧锁。 “奶奶,爷爷还在医院吗?”姚乐妍先是问道。程奶奶似乎豁然开朗:“我老婆还在ICU,一天只能探望一个小时。他身上有很多管子,他想回家……”
姚乐妍耐心地听着,然后轻轻叹了口气,又安慰道:这不是防疫吗?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那几分钟的唠叨,都是在程奶奶开药的时候。程奶奶拿着处方药,缓缓离开。
姚乐言说程奶奶的老婆已经90多岁了。半个月前,她生病住院。她的条件不是很好。孩子们住在不同的地方。老两口原本相依为命。丈夫住院后,程奶奶变得孤单很多。 .
“她话不多,有时会发微信给我说她老公的情况,看得出来她很担心,也不愿意向孩子表达这种情绪,因为怕孩子担心。”
治疗时顾及了阿姨的顾虑
过了一会,阿姨进来说尿带血前一天体检的时候,预约了复查。 .
姚乐妍愣了四五秒,才道:你是XX的妈妈吗?你儿子昨天在微信上跟我说的。
“我以为你儿子会和我一起来,但我暂时没想到。”姚乐言一边检查一边说道。她没见过这个病人,但记得她儿子的微信消息。
作为社区医生,姚乐妍不仅了解患者的病情,也熟悉他们的家庭情况。这种熟悉甚至会在她决定治疗计划时发挥作用。
66岁的金阿姨很瘦。因为高血糖,她第二次来姚乐妍。
“这次你的血糖有点高了,应该给你打胰岛素。”姚乐言一边看着清单,一边说道。
金阿姨说了几句没有回答。姚乐妍似乎知道她在担心什么。想了想,她说:“我给你调一下药,你以前吃的药倒是不错,现在一次吃7粒,太多了,我也吃。” . 不会少,要不我再给你一颗,我一次只需要吃两粒。”
姚乐妍这样做是希望金阿姨能按时按时吃药。数量。金阿姨连连说,好,好。
“你不需要抗拒胰岛素。该用的时候用它。它保护你。如果你的血糖太高,就会出现并发症。”姚乐言终于催促道。
金阿姨走后,姚乐妍谈起自己的情况:她很怕打针,担心打针必须打胰岛素。依赖,更重要的是,家里还有一个三个月大的孙子需要她照顾。第一次需要住院观察打胰岛素,感觉走不开。
这些情况都是金阿姨每次聊天都暴露出来的。她很少直接表达这些担忧,但它们会影响她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
“在决定如何治疗时,最好结合病情,也最好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按照治疗的方法让她住院标准,她做不到。”
叔叔说,我们把健康交给你了
一直忙到中午,诊室也渐渐安静了下来。早上离开的刘叔叔拿着妻子的医保卡,转身回去体检。这次他顺便带了一大包零食。
姚乐言连连拒绝,“叔叔,你太客气了。”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zonghexinwen/2021/0708/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