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社区医师》栏目设[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收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投稿方[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征稿要[06/30]
- · 《中国社区医师》刊物宗[06/30]
社区医生身患腿疾坚定从医,9年步行近2万公里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是华中最大棚改回迁片区、武汉最大公租房小区,社区中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居民较多。万承光的日历中没有双休节假日,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万家团圆
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是华中最大棚改回迁片区、武汉最大公租房小区,社区中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居民较多。万承光的日历中没有双休节假日,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会出诊。
自从患有腿疾,万承光就默默立志学医,既是为了方便照顾自己,也希望能帮助别人。2002年,万承光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5年后他继续读研深造,最终被广西医科大学重症医学专业录取。毕业后的他选择回到家乡基层,为社区百姓奉献青春。
每一次出诊对万承光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一天下来,到了晚上双腿便肿胀疼痛,每每夜不能寐。然而一旦居民有病,他便不顾自身的病痛,立刻赶到现场。“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病人的病情就是行动的命令,吃了医生这碗饭,就得干医生该做的事。”9年来,万承光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行医理念,继续挺直腰板奔赴下一户需要他的人家。(长江日报记者张越 刘越 实习生徐港洲 通讯员孙明明)
长期卧床的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褥疮,但万承光上门服务3年以来,徐先生没生过一个褥疮。“每去一次我就交代一次,家属一定要经常性帮助他翻身,避免出现褥疮。多按摩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出现肌肉萎缩。”万承光欣慰地表示,每当看到病人和家属们的笑脸,他都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徐先生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长期卧床在家,由爱人李女士照顾。由于高位截瘫患者的大脑对排尿丧失了压制,一般情况下只能靠导尿管进行排尿。于是,每20天万承光就上门一次,为舒斌更换尿管。
万承光上门为高龄居民测血糖。实习生徐港洲 摄
“我走路速度与常人无异,医术也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的我自然可以。”这个青山小伙从未向命运低过头,凭借顽强意志和对学医救人的执着追求改变了人生轨迹。站立时身子总是向右斜的他,不愿意只在诊室坐诊,总是要求上门服务居民。每当同事劝他休息,他也总是那一句话:“我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看,我和大家都一样,那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居民需要我为他们调好慢病,我更得加倍努力。”
1岁半时,万承光因患急性骨髓炎落下终身残疾。随着年龄增长,他走路的倾斜度越来越大,如今右腿比左腿短8厘米,右脚的鞋子总会磨薄见底,刺痛常由腿遍及全身。9年来他就是踩着这样的步伐步行近2万公里,出诊2万余次,背坏3个随诊包,穿破二十多双鞋,把最贴心的慢病管理服务送到千余位居民的心坎上。
【编辑:余丽娜】
“清理、消毒、杀菌再更换,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谨慎、仔细。换完了尿管他还会细细查体,测量血压血糖,告诉我在家应该如何照顾我爱人。我们家是真离不开万医生,有他在,我从不担心我照顾不好我爱人。”李女士说。
从小立志做好医生,不把自己当残疾人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在基层更能磨炼意志功底,做一名全科医生,被居民需要、认可才能证明你学有所成。”硕士毕业后的他,原本能去级别更高、待遇更好的三甲医院工作。但青山区工人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一句话,让他放弃三甲医院,坚定地选择扎根社区。
万承光回忆,家人从没有因为他腿部残疾而过度疼爱他,而是始终让他像普通的小孩一样照常学习、玩耍。从小学到本科毕业,他一直坚持参加校园足球运动。因为身体平衡度不够,有些“接球过人”的动作没法完成,他便努力练习提高速度,迅速将球调整到另一边后再“过人”。
放弃优厚条件回到基层,立志用所学所长回报乡土
万承光为高龄居民量血压。实习生徐港洲 摄
万承光在门诊为患儿看诊。记者张越 摄
社区行医9年走遍街巷,居民病情就是行动命令
万承光经常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教授居民健康知识,也交下了数不清的居民朋友。不少居民会趁着买菜的时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楼下分诊处问:“今天万医生坐诊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上楼挂号。万承光笑称,这群居民就是他的忠实“铁粉”。
工人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骏说:“万医生是最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他能跟群众打成一片,性格温和不急不躁又能吃苦,而且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也非常扎实。别人找他帮忙的时候,他都是一口答应,马上就去帮忙。从2013年工作以来一直都在基层,他说这更能够贴近老百姓,也正好把自己的所学所用到生他养他的地方。”
文章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网址: http://www.zgsqyszzs.cn/zonghexinwen/2022/0920/2531.html